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原生家庭」標籤的文章

親子關係:面對父母的指責,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從小到大不論是在課業還是職場中,當有人說:「為什麼你要這麼做?」「你這邊我覺得可以怎麼做,會比較好」只要是對我原本的行為提出看法以及建議,我就會下意識的認為 「我做的不夠好」 ,這樣的情緒我想跟我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我的生長環境在面對小孩的教育時,第一時間總是會用指責的情緒問小孩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在教導小孩怎麼做會比較好時,也是用無奈與不耐煩的口氣說著,最後還會加上「你怎麼那麼傻」「你怎麼會連這種事都不知道」,漸漸長大後, 當我了解父母真正想表達的內容後,我也學會什麼內容我該聽,有些帶情緒的內容可以選擇不聽。   雖然我學會面對父母的指責,但是每當遇到其他人的建議與反饋,「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責卻還是一直浮現。   這已經像是本能的反應,深深的烙印在我的思想中,直到我在職場中遇到一位前輩,向他訴苦我認為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不夠好,壓力好大。   他接下來說的話,讓我有了當頭棒喝的心態轉變。他說:「面對自己能再改進的情況,不是應該要覺得高興嗎?因為這樣就代表你今天又學到新的東西!」聽完的當下,覺得是啊!看待事情會有很多面向,那為什麼我要選擇對自己施加更大的壓力?   有了這樣的體悟後,無論是在職場中還是生活中,我練習將每件事當成是可以學習的東西。面對家人時,選擇用 「學習者」 的角色去看待父母的指責,而不是用「女兒」的角色。   在不同角色的轉換上,我們一定會有角色期待,所以將那些期待的框架套在自己身上,反而讓自己更喘不過氣。 學會以不同角色與不同角度看待關係相處,是一個跳脫框架與自我期待的方法。 每段關係中,希望我們能用更舒適的心態相處。

聊姐了解「女人203040」 - 有緣成為家人,願一切都能更加圓滿

看完喬喬曾之喬YouTube新頻道聊姐了解「女人 40 」的感想。這次的內容更觸動我的心,聊的是爸媽與自己的關係,爸媽和自己就像是三角關係, 我們今天是怎樣的人格成長,跟爸媽是有很大的關係。   我跟爸媽的關係,雖然親近也很疏遠,雖然血濃於水卻有解不開的心結。過去有段時間,我找不到面對他們的方法,難受到每天只想逃離,透過心理諮商的過程,諮商師跟我說:「爸爸媽媽有這樣的反應,也許是 他們自己過去也有沒有處理好的傷口 ,導致他們面對害怕的事情,反應這麼激烈。」這段談話也讓我有了放軟的想法,因為 我期待我的爸媽跟其他的爸媽一樣,但我卻忘了他們也是一個個體,有他們的原因、有他們的生長家庭。   喬喬在影片說到,當你覺得人生在某一階段,對自己有疏離感、心虛虛的,這樣的心情常常來自於和家人的關係,我們面對爸媽不用覺得要改變他們,或是跟他們變成好朋友,只要你去面對、關心、 「靠近」 我們的家人,長大後也許過去無法理解的事情,你會開始理解。 Photo by 頻道  曾之喬 chiaochiaotzeng 從過去無法理解到慢慢理解的過程,家人的關係很多時候沒有對錯,我相信自己也因為長大,與人相處、磨合的過程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圓潤、懂得包容。 「有緣成為家人,願一切都能更加圓滿。」 願我們能用更成熟且智慧的心態面對每段關係的傷口。 Photo by 頻道  曾之喬  chiaochiaotz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