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知識碎片化學習讓你越學越空虛?三個方法幫助你有意識地自我學習

知識碎片化學習讓你越學越空虛?三個方法幫助你有意識地自我學習


我們每天滑社群媒體的時間已經佔了我們生活中的超過一半的休息時間,在社群媒體上,你會發現所獲得的資訊,已經是透過碎片化整理後的短篇內容,讓你能更加容易且快速吸收,而社群媒體正助長資訊和時間走向碎片化。

什麼是知識碎片化?

它指的是利用零碎時間吸收資訊,也包括把本來龐大的知識系統碎片化後,轉化成輕、薄、短、小的各式「懶人包」,讓人更容易隨時隨地快速親近和吸收。影響至今「碎片化學習」議題便應然而生。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龐大的知識內容經過碎片化整理後,成為短篇訊息,的確讓人容易快速吸收。但是碎片化資訊是否真的讓你達到「具體的學習」或是「完整的思考」?或許是現在社群媒體時代下,值得我們省思的議題。

碎片化資訊等於碎片化思考?

即使是碎片化學習,學習成效也要經過驗證。從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始進行的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 Course Ware),到現在的線上課程、教程,講師根據網路教學特性,重新設計教材,並拆解成510分鐘的教學影片。

如果只看過資訊,沒有在腦中進行消化,即使一目十行,也是過目即忘。把吸收的內容經過消化後再產出,這就是知識反芻。產出的方式很多:「可以寫成文章、做成簡報在部落格分享,也可以找人聊,說給他聽。」透過分享,可同時讓知識在腦中進行邏輯和結構化產出,才是真的反映出自己學到多少。

 

Photo by Adolfo Félix on Unsplash

社群媒體正是另一股助長資訊和時間走向碎片化的力量。無論是在InstagramFacebookLine、Twitter只要一個分享按鍵就能輕鬆轉傳,大量增加片段訊息分享和傳播的幅度。導致各種標題聳動的資訊,讓人忍不住去點擊、閱讀,間接使我們一接收標題後,就照著標題走向、思維去思考,忘了第一時間有意識的思考內容的真實性與理性的判斷內容正確性。

在知識碎片化的現在,我們真的因為資訊普及,而學習更多內容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現在我們分享貼文常常與內容聳動,而讓人忍不住點擊、分享,於是當資訊越來越多,反而帶來更多焦慮。當我們獲得的資訊越來越簡易,越來越是經過統整後的資訊,我們反而漸漸的習慣「接收」,而非是一個吸收、思考、輸出的流程。

 

Photo by Ilias Chebbi on Unsplash

那該怎麼做才能運用「碎片化知識」有意識地自我學習思考呢?

聚沙成塔的知識庫才有價值

一則訊息要讓人快速消化,通常必須把複雜的事物簡單化。不管訊息本身再有代表性,背後的原理和關聯性難免被省略。面對碎片化時代,要做「系統性」扎根。

如果將這類「碎片化資料」形容為「沙子」,沙子間彼此沒有關聯,蒐集再多的沙子,聚集起來也只是沙漠。一般人不斷收藏碎片化資料,就像在沙漠裡蒐集沙子,並沉浸在「今天又學到好多新東西」的喜悅。只是,真正有價值的是沙子聚集而成的金字塔而不是沙漠,當多數人還在蒐集沙子時,若能聚沙築起自己的金字塔,才能真正脫穎而出。

 

Photo by Kaleidico on Unsplash

先知道想學什麼,才會找到合適的內容

碎片化學習不是全新的概念,本身也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個人必須把握住重點。換句話說,在資訊碎片的時代,當每個人都知道要學習,卻不知道該學什麼,也懶得動腦筋去想需要什麼時,最後,不管網路上傳來什麼消息,都當作學習素材,結果只會變成「用碎片時間學習碎片資訊」,自然無法帶來具體成效。

「學習」如何碎片化學習,要先確定自己想要學什麼,再規劃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一步步朝學習目標邁進。

 

Photo by Ryoji Iwata on Unsplash

利用固定的碎片化時間進行系統化學習

一天中有固定的碎片化時間,例如上下班通勤、午晚餐後的休息時間、以及睡前的零碎時間。比起隨機應用,不如事先做好安排。利用零碎時間,將知識極大化。

當然,也不是說過度碎片化的資訊一無是處,大腦接受各種刺激後,也能激發一加一大於二的靈感。因此,如果看到某則資訊後「有感」,或感覺日後可能用得上,只要做好分類保留或做簡單筆記,這片碎片就有價值。

 

Photo by Annie Theby on Unsplash

結論

碎片化知識和碎片化時間是網路時代的產物,但它們不應該導向個人的「碎片化思考」。

當你所吸收到的碎片知識,無法連結到你的既有知識時,碎片就是碎片,不會形成停駐在你腦海裡的知識。當你的知識基礎很薄弱時,即便你透過每日的閱讀,吸收了很多碎片知識,這些碎片知識也很難有效的跟你既有的知識相連結,此時你的學習是無效率的,因為你看的多也忘的快。

既然無法擺脫不斷快進的節奏,那就要規劃學習框架,把本來不連接的資訊,有機延伸為系統性的知識,才不會愈學愈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你沒有落後,你沒有領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你沒有落後,你沒有領先 現在正值畢業季,加上疫情的影響,這一屆的畢業生為了找工作,都很焦慮。儘管已經有工作,卻也因為未來規劃、生活瑣事而浮躁,在現在社群媒體充斥的世界中,當我們看著他人光鮮亮麗的一面,不禁會暗自比較、暗自觀察,漸漸的社群媒體變成一個「爭奇鬥豔」的地方。

認識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因為擁有而害怕失去是永遠的愛情課題

認識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因為擁有而害怕失去是永遠的愛情課題 你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嗎: 看男友 IG 追蹤者有誰,他又追蹤誰 觀察男友手機的通訊紀錄 在意他的上線時間 明明談戀愛是因為開心而在一起,怎麼到最後卻變成無形的壓力與控制?我們心中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Photo by Pablo Heimplatz on Unsplash   你我都不喜歡陷入焦慮的自己,我思考著為什麼在愛情中我們會因為擁有而害怕失去,在東方,有一句成語是這樣說的:敝帚自珍,旨說雖然是一把破掃帚,自己卻是十分珍愛,用來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在西方有一個研究:稟賦效應,在稟賦效應的研究中,實驗的結果證明人會因為擁有,而認為其價值很高,即便這個東西在他人眼中不值得這個價值。   什麼是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 在 Kahneman, Knetsch & Thaler ( 1990 )的研究中,找了一群康乃爾大學法律系和經濟系的學生來參加研究。參與者被分為 2 組:一組參與者會先拿到杯子,問他多少錢願意出售這一個杯子。另外一組參與者不會拿到杯子,而是問願意花多少錢買這個杯子。這兩組人都為相同的杯子估價,差別只是「有沒有拿到杯子」,研究結果是:拿到杯子的參與者,出價高於另一組的 2 倍 ( 5.25 USD vs 2.75 USD ) 。   請留意,這兩組人都為相同的杯子估價,差別只是「有沒有拿到杯子」,而讓人感覺曾經擁有的這一個差別,可以在價格上有 2 倍的差距。簡單來說, 當你「擁有」時,你會很容易覺得他的價值很高。   在愛情裡,因為擁有更害怕失去 將稟賦效應應用在愛情裡,我們何嘗不是因為擁有這段關係,因為太在意,認為另一半很好,怕失去他,反而無法全心享受戀愛關係。透過經濟學稟賦效應的面向來探討, 了解為什麼我們害怕「失去」,有時候也許不是沒自信、想太多,而是我們單純害怕失去原本擁有的。 擁有,反而因為太在意,而無法全心享受它。

極簡主義者有哪些飲食習慣?簡單又快速!六個極簡飲食的基本準則

極簡主義者有哪些飲食習慣?簡單又快速!六個極簡飲食的基本準則 用極簡打造理想的飲食體驗!想執行極簡飲食的基本準則有哪些? 極簡飲食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情況以及準則,主要是取決於你的喜好、目標與需求。在 《理想的簡單飲食》減肥如何簡單的吃?透過「極簡」打造理想的極簡飲食生活! 一文中,我把極簡主義飲食定義為一種簡化的烹飪方法,能夠幫助你平衡營養需求、簡化你事前準備工作,盡可能減少添加物,同時仍然可以烹飪自己喜歡的食物,當然是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今天,我將「極簡飲食」的內涵做更具體的敘述,請繼續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