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滑社群媒體的時間已經佔了我們生活中的超過一半的休息時間,在社群媒體上,你會發現所獲得的資訊,已經是透過碎片化整理後的短篇內容,讓你能更加容易且快速吸收,而社群媒體正助長資訊和時間走向碎片化。
什麼是知識碎片化?
它指的是利用零碎時間吸收資訊,也包括把本來龐大的知識系統碎片化後,轉化成輕、薄、短、小的各式「懶人包」,讓人更容易隨時隨地快速親近和吸收。影響至今「碎片化學習」議題便應然而生。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
龐大的知識內容經過碎片化整理後,成為短篇訊息,的確讓人容易快速吸收。但是碎片化資訊是否真的讓你達到「具體的學習」或是「完整的思考」?或許是現在社群媒體時代下,值得我們省思的議題。
碎片化資訊等於碎片化思考?
即使是碎片化學習,學習成效也要經過驗證。從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始進行的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 Course Ware),到現在的線上課程、教程,講師根據網路教學特性,重新設計教材,並拆解成5~10分鐘的教學影片。
如果只看過資訊,沒有在腦中進行消化,即使一目十行,也是過目即忘。把吸收的內容經過消化後再產出,這就是知識反芻。產出的方式很多:「可以寫成文章、做成簡報在部落格分享,也可以找人聊,說給他聽。」透過分享,可同時讓知識在腦中進行邏輯和結構化產出,才是真的反映出自己學到多少。
Photo by Adolfo Félix on Unsplash |
社群媒體正是另一股助長資訊和時間走向碎片化的力量。無論是在Instagram、Facebook、Line、Twitter只要一個分享按鍵就能輕鬆轉傳,大量增加片段訊息分享和傳播的幅度。導致各種標題聳動的資訊,讓人忍不住去點擊、閱讀,間接使我們一接收標題後,就照著標題走向、思維去思考,忘了第一時間有意識的思考內容的真實性與理性的判斷內容正確性。
在知識碎片化的現在,我們真的因為資訊普及,而學習更多內容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現在我們分享貼文常常與內容聳動,而讓人忍不住點擊、分享,於是當資訊越來越多,反而帶來更多焦慮。當我們獲得的資訊越來越簡易,越來越是經過統整後的資訊,我們反而漸漸的習慣「接收」,而非是一個吸收、思考、輸出的流程。
Photo by Ilias Chebbi on Unsplash |
那該怎麼做才能運用「碎片化知識」有意識地自我學習思考呢?
聚沙成塔的知識庫才有價值
一則訊息要讓人快速消化,通常必須把複雜的事物簡單化。不管訊息本身再有代表性,背後的原理和關聯性難免被省略。面對碎片化時代,要做「系統性」扎根。
如果將這類「碎片化資料」形容為「沙子」,沙子間彼此沒有關聯,蒐集再多的沙子,聚集起來也只是沙漠。一般人不斷收藏碎片化資料,就像在沙漠裡蒐集沙子,並沉浸在「今天又學到好多新東西」的喜悅。只是,真正有價值的是沙子聚集而成的金字塔而不是沙漠,當多數人還在蒐集沙子時,若能聚沙築起自己的金字塔,才能真正脫穎而出。
Photo by Kaleidico on Unsplash |
先知道想學什麼,才會找到合適的內容
碎片化學習不是全新的概念,本身也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個人必須把握住重點。換句話說,在資訊碎片的時代,當每個人都知道要學習,卻不知道該學什麼,也懶得動腦筋去想需要什麼時,最後,不管網路上傳來什麼消息,都當作學習素材,結果只會變成「用碎片時間學習碎片資訊」,自然無法帶來具體成效。
「學習」如何碎片化學習,要先確定自己想要學什麼,再規劃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一步步朝學習目標邁進。
Photo by Ryoji Iwata on Unsplash |
利用固定的碎片化時間進行系統化學習
一天中有固定的碎片化時間,例如上下班通勤、午晚餐後的休息時間、以及睡前的零碎時間。比起隨機應用,不如事先做好安排。利用零碎時間,將知識極大化。
當然,也不是說過度碎片化的資訊一無是處,大腦接受各種刺激後,也能激發一加一大於二的靈感。因此,如果看到某則資訊後「有感」,或感覺日後可能用得上,只要做好分類保留或做簡單筆記,這片碎片就有價值。
Photo by Annie Theby on Unsplash |
結論
碎片化知識和碎片化時間是網路時代的產物,但它們不應該導向個人的「碎片化思考」。
當你所吸收到的碎片知識,無法連結到你的既有知識時,碎片就是碎片,不會形成停駐在你腦海裡的知識。當你的知識基礎很薄弱時,即便你透過每日的閱讀,吸收了很多碎片知識,這些碎片知識也很難有效的跟你既有的知識相連結,此時你的學習是無效率的,因為你看的多也忘的快。
既然無法擺脫不斷快進的節奏,那就要規劃學習框架,把本來不連接的資訊,有機延伸為系統性的知識,才不會愈學愈忙。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你留下對文章的想法!